作者:管理員 時間:2014-04-03
目前,我國醫療器械上市企業中70%是做診斷類的產品,如威高股份、深圳邁瑞、東軟股份、華潤萬東、安科生物、迪安診斷、理邦儀器、陽普醫療、科華生物等。而治療類產品上市企業只占10%,包括珠海和佳、樂普醫療、微創醫療等。
為什么中國醫療器械企業能在診斷領域,在外資品牌的圍追堵截中殺開一條血路,涌現出一批像深圳邁瑞、東軟、華潤萬東這樣的企業,而治療類產品始終做不大?其原因有三:
一是治療類產品進入的門檻高,醫院對治療類產品要求高,醫院需求量小,市場持續銷售、持續盈利能力差,特別是非常規類治療設備前期的市場投入大。
二是目前中國自主創新的技術主要來源于權威醫院學術帶頭人和研究機構依據多年的臨床經驗發明的微創、領先的、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技術,如人工耳蝸、超聲聚焦、射頻消融等技術,但在自主創新的技術轉化為產業時,受到資金,人才,管理等因素的影響,始終做不大、做不強。
三是國家對自主創新產品的科學定價機制,對自主創新產品給予政府采購和支付(醫保)的扶持等方面依然需要完善?!墩少彿ā访鞔_規定:政府采購在同等條件下應該優先采購自主創新產品,并給予價格上的扶持。這個規定在有些地方的實際操作過程中并沒有執行。
據統計,2012年醫療器械成為最受私募和創投關注的細分行業。從投資案例數量上看,醫療器械的交易數量是2011年的2.58倍,讓我們來回顧近幾年來重大的跨國并購案:2008年飛利浦以3.5億收購深圳金科威公司進入臨床監護儀領域;2010年7月Zimmer宣布3.5億人民幣全資收購北京蒙太因醫療器械有限公司;2012年5月Johnson&Johnson宣布全資收購廣州倍繡生物技術公司;2012年9月美敦力8.16億美元并購康輝、3.61億港元入股深圳先健科技;2013年1月美國史賽克59億港元收購創生醫療;2013年7月費森尤斯以2億元收購長沙健源進入注液泵領域,其收購價格均溢價80%以上。近3年國內醫療器械行業共有30多項并購,其中20多項為國際并購。更加說明跨國企業對中國市場的重視程度,并購是醫療器械企業發展的重要渠道。
此外,國際巨頭在華布局清晰可見:如美敦力去年底連收兩家國內醫療器械企業,從骨科到心血管領域不斷滲透。同時,也有不少外企在中國自建工廠和研發中心。美國強生在北京和上海已建立醫療學術中心,2010年強生又在蘇州成立研發中心;東芝醫療系統在中國成立了研發中心;波士頓科學公司也簽署了一份在上海浦東建立工廠的協議,包括生產中心、研發中心、培訓中心和臨床中心。
掃一掃,關注亞光微信公眾號